从全省亚军到中国足坛超级新星,解锁新津区学生体育发展的“三重奏”
4月12日,由四川省教育厅、四川省体育局、共青团四川省委联合举办的四川省第五届“贡嘎杯”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(小学组)在泸州市落下帷幕。经过长达4个月的激烈角逐,成都市新津区第三小学(下简称:新津三小)闯进总决赛,以8胜3负的战绩,最终夺得了全省小学女子足球组亚军。
这不是新津足球的首次高光时刻……
新津三小获得四川省第五届“贡嘎杯”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
今年3月,2025赛季中国足球中乙联赛,成都蓉城B队坐镇双体主场以2比1击败广州蒲公英队,取得新赛季开门红。比赛进行到补时阶段时,身披52号球衣的帅惟浩替补登场,并创造了一项新纪录——首位在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中出场的“09后”球员。这位受到全网球迷关注、被誉为中国足坛天才的新星球员,其足球启蒙正是从新津三小开启的。
从新津走出的帅惟浩,亮相2025赛季中国足球中乙联赛
男队出了帅惟浩这样的足坛新星,女队拿了全省亚军,这并非偶然。如何利用教育和体育资源优势,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?我们这次走进新津区,共同解析青少年体育发展的“三重奏”。
“哥哥的学校课间活动还有智能体育设备啦,我长大也要到那里念书。”“我要好好训练,争取在柔道比赛中也能拿个金牌。”“没想到以后在学校门口就能练习赛艇了。”……
从2024年开始,新津区就已经提出了以多样赛事、多彩课程与体教融合的“三重奏”,全面启动“‘体教融合’成长赋能计划”,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,增强学生核心素养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一时间,特色体育课、多彩课间活动、各类竞技赛事等颇具吸引力的体育活动正风靡全区校园。
当我们走进“津城少年·青春阳光”中小学生体育赛事的现场,田径、游泳、篮球、羽毛球等12个大项正在陆续进行,5000余名学生在赛场上开启比拼。
“从多年前开始,我们以‘津城少年•青春阳光’为名片,大力推动常态化竞赛机制扎根校园,通过一月一赛、项目轮赛、校际争霸赛等项目营造校园运动氛围,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校园体育竞赛,借助‘教会+勤练+常赛’的机制,做优‘1+X’校园体育特色品牌”。新津区教育局德体卫艺科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新津区开展的“津城少年•青春阳光”比赛
新津区开展的“津城少年•青春阳光”比赛
新津区外国语实验学校作为新津区特色体育学校,柔道特色项目曾被央视新闻进行专访报道,还培养出了多位乒乓球“国家级健将”(国家级运动员),在全市第十五届运动会各类比赛中取得15金、6银、10铜,总计31枚奖牌的成绩;泰华学校获得2024年全国啦啦操社区运动大会一等奖,让每个孩子在体育锻炼中感受到乐趣;新津成外的学生在国内外网球、击剑、游泳赛事中屡折桂冠;新津为明学校的跆拳道、武术团队在全国赛事中获15金16银17铜,新津的莘莘学子们正实现着从运动少年到赛场新星的华丽蜕变。
新津区外国语实验学校在成都市第十五届运动会中取得优异成绩
众多成绩的背后,新津区正深入挖掘体育赛事的育人价值,坚持“以赛促教、以赛促学、以赛促训”,吸引更多学生热爱体育运动,推动更多学校高质量开展体育工作,汇聚更多家长和社会力量支持体育教育,越来越多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从校园中走出。
如今,为了让运动技能教学更加科学化、系统化,保障中小学生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,新津区各学校积极开发体育校本课程,完善体育教学模式,力争让每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,同时丰富“阳光体育大课间”内涵,打造“津”彩运动课间。
新津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“全区30多所中小学因地制宜创新阳光体育模式,设置晨练、课间活动、大课间、课后服务等运动时段,同时根据校情开发跳绳、踢毽子、抖空竹、飞行棋、攀岩、跳房子等趣味体育活动,真正打造了校园‘微运动乐园’,课间实现‘碎片化运动增量’。”
新津区学校开展的特色体育活动
比如,普兴小学以“中医药文化”为依托,启动课间师生“八段锦”运动项目,让师生们不仅缓解疲劳、放松身心,还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;希望城小学的千余名学生随着广播音乐跳起武术操,抱拳礼、弓步冲拳,动作整齐划一,“武术操既能练协调性,又能学传统文化!”“文武兼备”的体育项目得到家长和学生的广泛认可。
普兴小学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练习“八段锦”项目
“叮铃铃……”随着下课铃声一响起,牧山新城小学的孩子们“跑”向了操场。校园里的“AI运动吧”智能体育设备成为了热门打卡点。学生们脚踩数字标识,紧盯屏幕,伸手示意。随着屏幕中指令的提示,学生手中的跳绳开始上下翻飞,大屏上的数据快速刷新。这便是牧山新城小学、天府牧山等学校阳光体育模式的真实展现,不仅有滚铁环、跳皮筋、旱地龙舟等传统游戏,还有“体能超市”的加入,足球、棒球等各类项目都可以任意选择。
牧山新城小学的AI运动吧
同时,新津中学的排球、实验高中的跆拳道、新津成外的游泳、邓双学校的抖空竹、泰华学校的啦啦操、外实校的柔道、普兴小学的棒球、牧山新城小学的攀岩、新津三小和花源初中的足球、实验小学和新津一小的篮球、也已经成为了深受孩子们欢迎的特色体育课。
如何通过校内外教育的紧密结合,共同构建起开放、包容、协同的“五育融合”教育体系,形成校家社协同的教育资源宝库?这也是新津区一直以来所做的思考。
截止目前,新津区已先后引进成都体育学院、四川省武术协会、成都市柔道队,四川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等多家单位与高校,在学校内就建立了实践和训练基地。借助这样的资源,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接触社会、了解社会的宝贵机会,更助力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,实现自我提升。
四川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与新津区成外学校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
2024年,四川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与新津区成外学校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,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,共同推动小轮自行车运动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和发展,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,提升学校的综合素质教育水平,值得一提的是,巴黎奥运会自由式小轮车冠军邓雅文便是从这里走出的。
四川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与新津中学合作共建赛艇、皮划艇项目签约
今年3月,新津中学与四川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签订皮划艇和赛艇协议,目的也是想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,充分发挥各自优势,为赛艇、皮划艇项目高质量发展多渠道培养高水平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。这样的合作,不仅意味着孩子们多了两门特色体育课,更意味着他们拥有了探索一种成长可能的机会。
除了合作,我们还在校园里还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:新津成外学校操场上,退役运动员邱子涵正带领学生们进行着乒乓球颠球训练;牧山新城小学的排球馆里,国家一级运动员王自丹与学生们进行慢跑热身、循环发扣球、简单分组对抗等排球训练;泡小天府智造园分校的足球场上,学生们在退役球员吴俊葵教练的带领下进行着足球训练。这些都是新津区学校引进退役运动员担任体育社团课、校级运动队教练的探索,希望学生们都能从运动员们的身上感受体育竞技的魅力。
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排球训练
新津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“未来,新津区还将继续深化创新举措,全面推动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,培养学生成长为既有健康体魄,又具健全人格、高尚品德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。”
